作者 赵小明 编辑排版:懂懂 崔贯利
小明语录:
心理学研究就要同时兼顾一个客观的标准和每个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一个真正懂得了心理学本质的人,就不会单凭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说,这就避免了重犯严重的错误。
1、精神分析重要概念
补充一个概念。因为不搞清楚它,就会影响对心理学真正的深刻理解。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咨询、甚至是学心理学必须要了解的最重要、最初级,却又是最深刻的,并且又是少有人知道的一个概念。
它就是精神病理学模型。
2、心理学最糟糕之处
为方便理解,现举例说明。大家都知道,有个心理学作家写了一本在心理圈引起激烈争论的书。在书里最开始就提到了90%的中国成年人都是巨婴。
这个观点一出来,就引起了不少的争论,特别是有人反驳说:在我做过的案例里,90%的人却不是这样的。那么,他们两个谁说得对呢?
可以说,在心理学里类似这样的争论特别常见,而且每次只要有争论,最后的结果一定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这就是心理学最糟糕的地方。
☆心理学是多范式学科
心理学糟糕在哪呢?那就是不学心理学的人不知道心理学是什么,而学了心理学的人,很多也不知道心理学到底是什么。
现在公布这个十分重要的答案,绝大多数学心理学的人都会忽略的,它就是心理学是一个多范式的学科。
多范式学科的意思就是心理学不止有一个公式,这点和绝大多数的学科不一样。比如,数学的公式、法则在小学一年级就会讲到,像乘法口诀、加法口诀、除法口诀等这些基本规则。
无论你学到哪一个年级,即使学到了高等数学,也得符合这些基本的原理规则。可以说,世界上很多正规的学科,一般而言都是单一范式,并遵守一定的科学规则。
物理学稍微复杂一点,目前也就两种范式,一种是经典力学里的牛顿法则,另外就是在微观的世界里,量子物理学所起到的另外一个规则。说到底,物理学也不外乎这两种基本规则。
但是,心理学的范式就太多了,这就是为什么要讲精神病理学模型这个概念的原因了。
小明语录:
用任何一种理论,由这种理论所建构出的眼光,所建构出的看世界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的时候,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与你的理论保持一致。
☆精神病理学模型的种类
大家知道心理学有多少种范式吗?现以精神病这一现象来举例,有生物学的病理学模型和精神分析的模型。
精神分析的模型内部又分若干个模型:
➽有弗洛伊德的性驱力模型,➽有客体关系的母婴驱力模型,➽有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模型。
而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模型又分成三种不同的模型:比如婴儿的自恋的需要、反应性的需要、镜像的需要。
所以,巨婴论所描绘出的一个自恋的婴儿仅是科胡特理论里面的三分之一,而科胡特又是精神分析各流派的几分之一。
科胡特后面还有拉康的模型,还有其它更多的精神病理学模型等等。这还只是精神分析的模型。
➽还有行为主义的模型、➽认知流派的模型、➽人本主义流派的模型、➽社会学的模型、➽文化心理学的模型、➽大脑神经认知科学的模型等等。
☆多范式容易走向误区
这么多种精神病理学的模型,谁说得对?其实,他们每个人都对。但是,每种范式都只是分别研究了人类精神病的某一种成因,每一种精神病理学模型都有它自己发生作用的具体的条件和它的范围,
一旦超出了它的范围,那么,这种理论模型就会从科学变成谬误。所以,心理学最糟糕的地方就是在这里,因为它的公式太多了。
而且,你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个公式,这也是心理学最难学的部分。心理学的难学又容易使人走向误区,会让很多人认为,心理学这么多的公式,谁说都有道理了?不是的。
3、避免走向误区
心理学本质上是用科学的方法、用客观的方法来研究每个人不同的主观感受的一种科学,所以,它既是客观的,又有主观性。
举个例子讲,就好比说,今天有人告诉你说:“哇,今天太阳出来,好热啊,25度,穿了背心都有点热。”,另外一个人说:“今天好冷啊,我穿了外套,温度最多只有15度。”
拿温度计测量的结果是18度。你告诉我,谁对?这就是心理学最难学、心理学最糟糕的部分。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是真实的,但是温度计测出的温度是客观的。
4、真实的世界
既然每个人都可以凭着自己的感受来感受自己的东西,那么,谁又是对的呢?那是不是每个人都是对的呢?不是这样的。
心理学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感受来自说自话,在说自己感受的时候,必须要加个限定词,那就是在我所感受到的世界里,在我的眼睛所看到的地方,我只看到了自恋;
另外一个人可能会说,在我所感受到的世界里,在我的眼睛所看到的地方,我只看到了自卑;
而第三个人可能会这样说,在我所感受到的世界里,在我的眼睛所看到的地方,人们都是恋母的。
因为人们的心理感受是主观的。这也就是说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人眼中的世界。同样一个案例,在另外一个咨询师眼里,也许他看到的就是恋父或者恋母的情结,这就是心理学里的多范式效应。
小明语录:
有多少个人眼中的世界,并不代表着真实的世界就是如此。你可以说透过你的眼睛看到的所有人都是一个自恋的婴儿,这个主观感受是真实的,但是并不代表着每个人就是自大的婴儿。
本文节选自“新精神分析100核心概念”,未完待续
原创公众号:心伙伴(ID:xhbeap)